本次印发《意见》的目的不是不要SCI论文,而是表达了学术评价改革的立场,要破除“SCI至上”,正本清源,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回归学术初心,共同营造优良的学术生态。那么,后续该如何改进呢?一是要用好以“Web of Science”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学术数据库,让这些学术大数据为我国科技发展赋能助力。SCI及相关数据库承载了人类众多具有代表性和优质的知识成果信息,具有很高的科技情报价值和科学技术认知价值。与其他数据库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是有引文信息。而追溯引文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引用极性,从而建立论文评价的微观机制,避免过去的用简单被引频次做评价的弊端,为人才选拔、人才学术评价开辟新的考量途径。另外,2016—2018年,在我负责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制造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竞争态势及我国的对策”的研究过程中,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团队就是以283万篇ESI期刊数据、722万篇EI数据和350篇专利数据为载体,运用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以及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国际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四个领域的研究前沿竞争领域与热点、重要代表性人物与机构等进行了定量研究。与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相比,依托学术文献的研究有助于知晓国际同行的科研动态,能够更客观地再现科学概念的起源及演化路径,有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引文分析能够揭示科学技术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重要学术领域和关键核心知识,特别是期刊文献与专利文献的互引,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机制,为科技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定量依据。二是立足需求、回归初心,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告诫广大科技工作者:“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应有二层含义:一层是要求科研工作应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即使是基础研究也应该尽量从应用研究引发的基础科学问题着手,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高度来开展科研工作;第二层是处理好研究选题与成果发表的关系,对与我国发展需求密切的论文要首先考虑在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容易看到、能够看懂的杂志发表。论文发表不应将一流成果在第一时间投给国际期刊英文发表,而将二流或不入流的成果投向国内期刊发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论文,如果同时将其核心内容以合理的方式用中文发布,让很多人在第一时间看到,也许会极大地促进相关研究的进程,减缓疫情蔓延的程度。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指标和工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