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课题进展汇报
日期: 2020-05-13 15:48:33
由我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于2006年11月批准立项,至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立项规划和课题设计的计划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取得初步进展。现将课题的组织准备、实施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作一汇报,请批评指导。  一、课题的进展情况  本课题在立项前已经有初步的研究积累,形成了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2006年上半年,受中宣部、教育部委托,由我主持的北京大学课题调研组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了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研,撰写和提交了详细的调研报告,为本课题的立项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课题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召集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研究人员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重点及实施方法路径进行了三次集中的讨论。按项目评审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课题设计进一步深入考虑,修改和细化了研究规划,确定了研究的侧重点和着力点,明确了课题分工。具体来说,我们集中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2006年12月,课题组在北大党委办公楼召开课题研究商谈会,结合评审专家组的意见对原有课题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对研究重点、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规划和设计。课题组将在转换和完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定位在瞄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发挥研究优势,集中攻关突破。课题研究将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问题,着重突出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实践研究和对策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凸显研究的思想性、实效性和指导性,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意识、服务意识和转化意识。  2007年2月,课题组召开商讨会,研究细化和深化课题设计。在本课题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结合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结合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课题组对子课题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部分课题进行了写作论证,使研究更加完善和充分,特别侧重加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属性、内涵、地位以及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等问题的研究。目前的课题研究划分为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对策研究,每部分都基本上列出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设定了研究总纲,部分子课题已拟订具体撰写提纲。经过初步调整后的研究框架分为四个子课题:  第一个子课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研究,本子课题将侧重对古今中外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关重大理论进行总括性梳理,重点突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究、考察和分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理论把脉。这一部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发展、意识形态理论的源流和体系(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中国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等;  第二个子课题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和经验研究。本子课题重点对国际工运史上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重点是总结历史经验,发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该部分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十九世纪国际工运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奠基和创造、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当今世界非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的比较和借鉴等;  第三个子课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研究。本子课题结合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对意识形态建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研究。本部分的要务是要聚焦在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问题,通过对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出现的问题、矛盾、冲突乃至裂变等各种现象的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应适当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撰写出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咨询报告。本部分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点、价值目标和时代要求、当代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原则方向和基本思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保障制度和创新的实现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措施和具体途径等;  第四个子课题为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研究。本子课题要提出并侧重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结合着时代与任务的变化,突出研究如何增强党驾驭和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如何提高党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和领导能力,为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面貌、创造和谐、安定、文明、有序的意识形态提供思路。本部分要侧重的主要问题由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领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问题、党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制度与机制保障、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领导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二)调整和充实了研究力量。结合参研人员的特长和研究基础,进一步设计和规划了某些子课题的分工和落实情况。该课题采取子课题双负责、专项研究专人负责制,聘请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并亲自负责专题研究。在人员配备上,采取“老中青”结合、校内外结合、多学科结合的思路,增强研究力量,扩大研究覆盖面,注重通过课题研究“带队伍,出人才”,在发挥资深老专家作用的同时请年轻且研有专长的研究人员参与到负责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目光敏锐、思路敏捷、工作热情高、科研投入劲头足的优势,通过“传、帮、带”的合作研究和共同攻关达到研究出精品,课题育人才的目的。通过组织和协商,目前已经有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一些骨干研究力量被吸收和补充到课题研究中来,参与专题研究。具体队伍配备情况是:第一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和参研人员有杨河、候惠勤、杨学功;第二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和参研人员有曹昌盛、夏文斌、宇文利;第三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和参研人员有郑永廷、祖嘉合、秦维红、刘军;第四个子课题负责人和参研人员有赵存生、夏学銮、魏波。  (三)充实和准备了研究材料。课题组自从批准立项之日起,就着手进行课题研究的资料准备和收集工作。到目前为止,结合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各子课题一方面按既有研究思路不断充实和丰富研究资料,购置了相关图书资料,复印和收集了已出版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尽力使课题研究能够在立足现实、把握前沿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当前,多数子课题组的成员都已进入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有些已经整理了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前沿分析报告等。  二、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反响  立项以来,各子课题研究人员在进一步设计研究思路、明确研究重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考察,结合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有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本课题已取得的成果主要有:杨河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侯惠勤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文精神》(《理论视野》2007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赵存生撰写的《熔铸和谐中国之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载《人民日报》)、曹长盛撰写的《论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兼谈“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问题》(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宇文利撰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8日)、张毅翔撰写的《论新时期加强党的领导》(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等。在这些文章中,有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这些文章在当前我国思想界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文章发表后,被同行专家所关注,也被研究者引用。  三、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  本季度是课题批准立项后的第一季度,课题组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和评审专家组的意见,重点就课题的开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较为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下一步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和保障。接下来,课题组将协调和组织好研究力量,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对课题开展全方位、实质性研究,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将及时上报。  课题组对课题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进行了安排和协调,将于2007年下半年召集一次专家咨询会和1-2次课题研究会,研讨会以课题组成员为主,邀请国内专家和资深学者就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就研究中的问题交换意见,交流信息,加强磋商,推进研究顺利进展。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初步定于2008年5月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会议面向全国邀请同行专家与会进行研讨和指导。在此期间,各子课题研究将得到顺利推进,研究成果也将陆续发表出来。  在协调研究进程后,课题组目前正在进行调研点的征集和调研问题的设计,预计将于2008年下半年集中力量开展调研工作,届时将促使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进一步结合,对提高研究水平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  四、加强研究的几点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促使本项目成为“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的优秀项目,课题组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力争推出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第一,站在高端,立足前沿,争创精品  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积累。但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则是一个具有鲜明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本课题本着讲政治、讲立场的原则,从保障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站在政治发展的高端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力争创造精品成果。  第二,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理论研究最深刻的魅力在于能够发挥出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导的作用。本课题在下一步研究中将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课题组计划和有关党政宣传部分开展适度合作,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到现实中解决问题,力争把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应用到指导实际工作中。同时将进一步做好安排筹划,从应用角度提供更富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咨询报告和调研报告,力争为有关部分的科学决策提供可行的咨询服务。  第三、加强监督和保障工作,规范学术成果  针对第一季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将加强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研究进程的监督和对科研成果的管理。目前,课题组已经完善了课题研究的档案制度,建立健全了科研统计、上报和奖惩制度,规范了科研经费使用制度。课题首席专家日前已获准招聘1名专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充实到研究队伍中来,承担研究任务,协助研究管理,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由我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于2006年11月批准立项,至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立项规划和课题设计的计划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取得初步进展。现将课题的组织准备、实施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作一汇报,请批评指导。  一、课题的进展情况  本课题在立项前已经有初步的研究积累,形成了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2006年上半年,受中宣部、教育部委托,由我主持的北京大学课题调研组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了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研,撰写和提交了详细的调研报告,为本课题的立项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课题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召集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研究人员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重点及实施方法路径进行了三次集中的讨论。按项目评审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课题设计进一步深入考虑,修改和细化了研究规划,确定了研究的侧重点和着力点,明确了课题分工。具体来说,我们集中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2006年12月,课题组在北大党委办公楼召开课题研究商谈会,结合评审专家组的意见对原有课题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对研究重点、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规划和设计。课题组将在转换和完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将课题研究定位在瞄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发挥研究优势,集中攻关突破。课题研究将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问题,着重突出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实践研究和对策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凸显研究的思想性、实效性和指导性,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意识、服务意识和转化意识。  2007年2月,课题组召开商讨会,研究细化和深化课题设计。在本课题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结合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结合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课题组对子课题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部分课题进行了写作论证,使研究更加完善和充分,特别侧重加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属性、内涵、地位以及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等问题的研究。目前的课题研究划分为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对策研究,每部分都基本上列出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设定了研究总纲,部分子课题已拟订具体撰写提纲。经过初步调整后的研究框架分为四个子课题:  第一个子课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研究,本子课题将侧重对古今中外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关重大理论进行总括性梳理,重点突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究、考察和分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理论把脉。这一部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发展、意识形态理论的源流和体系(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中国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等;  第二个子课题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和经验研究。本子课题重点对国际工运史上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重点是总结历史经验,发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该部分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十九世纪国际工运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奠基和创造、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当今世界非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的比较和借鉴等;  第三个子课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研究。本子课题结合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对意识形态建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研究。本部分的要务是要聚焦在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问题,通过对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出现的问题、矛盾、冲突乃至裂变等各种现象的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应适当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撰写出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咨询报告。本部分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点、价值目标和时代要求、当代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原则方向和基本思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保障制度和创新的实现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措施和具体途径等;  第四个子课题为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研究。本子课题要提出并侧重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结合着时代与任务的变化,突出研究如何增强党驾驭和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如何提高党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和领导能力,为改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面貌、创造和谐、安定、文明、有序的意识形态提供思路。本部分要侧重的主要问题由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领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问题、党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制度与机制保障、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领导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二)调整和充实了研究力量。结合参研人员的特长和研究基础,进一步设计和规划了某些子课题的分工和落实情况。该课题采取子课题双负责、专项研究专人负责制,聘请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并亲自负责专题研究。在人员配备上,采取“老中青”结合、校内外结合、多学科结合的思路,增强研究力量,扩大研究覆盖面,注重通过课题研究“带队伍,出人才”,在发挥资深老专家作用的同时请年轻且研有专长的研究人员参与到负责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目光敏锐、思路敏捷、工作热情高、科研投入劲头足的优势,通过“传、帮、带”的合作研究和共同攻关达到研究出精品,课题育人才的目的。通过组织和协商,目前已经有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一些骨干研究力量被吸收和补充到课题研究中来,参与专题研究。具体队伍配备情况是:第一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和参研人员有杨河、候惠勤、杨学功;第二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和参研人员有曹昌盛、夏文斌、宇文利;第三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和参研人员有郑永廷、祖嘉合、秦维红、刘军;第四个子课题负责人和参研人员有赵存生、夏学銮、魏波。  (三)充实和准备了研究材料。课题组自从批准立项之日起,就着手进行课题研究的资料准备和收集工作。到目前为止,结合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各子课题一方面按既有研究思路不断充实和丰富研究资料,购置了相关图书资料,复印和收集了已出版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尽力使课题研究能够在立足现实、把握前沿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当前,多数子课题组的成员都已进入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有些已经整理了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前沿分析报告等。  二、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反响  立项以来,各子课题研究人员在进一步设计研究思路、明确研究重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考察,结合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有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本课题已取得的成果主要有:杨河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侯惠勤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文精神》(《理论视野》2007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赵存生撰写的《熔铸和谐中国之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载《人民日报》)、曹长盛撰写的《论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兼谈“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问题》(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宇文利撰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8日)、张毅翔撰写的《论新时期加强党的领导》(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等。在这些文章中,有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这些文章在当前我国思想界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文章发表后,被同行专家所关注,也被研究者引用。  三、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  本季度是课题批准立项后的第一季度,课题组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和评审专家组的意见,重点就课题的开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较为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下一步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和保障。接下来,课题组将协调和组织好研究力量,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对课题开展全方位、实质性研究,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将及时上报。  课题组对课题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进行了安排和协调,将于2007年下半年召集一次专家咨询会和1-2次课题研究会,研讨会以课题组成员为主,邀请国内专家和资深学者就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就研究中的问题交换意见,交流信息,加强磋商,推进研究顺利进展。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初步定于2008年5月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会议面向全国邀请同行专家与会进行研讨和指导。在此期间,各子课题研究将得到顺利推进,研究成果也将陆续发表出来。  在协调研究进程后,课题组目前正在进行调研点的征集和调研问题的设计,预计将于2008年下半年集中力量开展调研工作,届时将促使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进一步结合,对提高研究水平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  四、加强研究的几点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促使本项目成为“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的优秀项目,课题组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力争推出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第一,站在高端,立足前沿,争创精品  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积累。但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则是一个具有鲜明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本课题本着讲政治、讲立场的原则,从保障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站在政治发展的高端和学术研究的前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力争创造精品成果。  第二,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理论研究最深刻的魅力在于能够发挥出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导的作用。本课题在下一步研究中将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课题组计划和有关党政宣传部分开展适度合作,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到现实中解决问题,力争把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应用到指导实际工作中。同时将进一步做好安排筹划,从应用角度提供更富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咨询报告和调研报告,力争为有关部分的科学决策提供可行的咨询服务。  第三、加强监督和保障工作,规范学术成果  针对第一季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将加强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研究进程的监督和对科研成果的管理。目前,课题组已经完善了课题研究的档案制度,建立健全了科研统计、上报和奖惩制度,规范了科研经费使用制度。课题首席专家日前已获准招聘1名专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充实到研究队伍中来,承担研究任务,协助研究管理,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
Copyright © 2024 - 2024 cnkty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