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创建学校特色
日期: 2021-06-25 16:07:21

民族地区中小学地理位置与生态人文环境特殊,具有丰富红色教育资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与风土人情等社会资源。学校从课堂到活动,从校内到校外,建设中华传统美德育人特色,是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系统、长效与制度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解决德育碎片化与书本化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

秉持“以德为先”理念,确立中华民族共有传统美德特色建设目标。学校通过运用SWOT系统分析法,在分析自身优势与弱势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时代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契机,认清民族地区时刻面临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渗透的威胁与挑战,以中华礼仪、孝老爱亲、团结进步与爱国主义等传统美德为学校特色建设目标,通过校园文化、课堂渗透、特色实践活动与特色研学旅行等实施途径,创建学校特色。

依据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品德养成规律,构建 “课程+校内外平台+校内外合作”全面推进的全方位育人模式。首先,国家课程以“3+2+N”全科覆盖实施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美德系统与科学的认知,为打破认知与情感隔阂、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基础。其次,研发地方与校本课程。依据学校特色育人目标,选择地方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如,朝鲜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有村村金达莱、家家烈士碑的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可充分结合民族优秀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美美与共。最后,建设校内第二课堂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两类平台。通过两类平台,在校内第二课堂开展宣讲、竞赛等活动,结合校外实践深入博物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体验式学习。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学校特色建设保障机制。中小学充分利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等资源,与高校教师结成共同体,在高校教师团队协助下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工作。还可以利用“国培”“省培”平台,邀请专家开展中华传统美德与育人专题培训,设计活动主题与活动内容,保证中小学特色建设策略的独到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先进性。

坚持系统论,发挥家校合作、社区合作协同育人作用。利用现代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推送、家长开放日、座谈会、社区与学校双向互动等制度,吸引家长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学生由多民族构成,社区各民族活动特色鲜明,因此学校可以利用不同民族家长与社区资源开展校内外特色育人实践活动,不但可以缓解校本课程教师不足问题,更有利于加深家长对学校特色活动的理解与支持,实现以学校为阵地,传播中华美德的效果。

将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美德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能够提升学校影响力,增强学校吸引力。

Copyright © 2024 - 2024 cnkty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