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选育
日期: 2024-07-30 14:56: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体现了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战略部署。从历史和世界范围看,科技创新突破的产生来自拔尖创新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自主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高考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选拔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步入新时代,高考命题承担着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历史使命。

  经过十年的不断推进,新时代的高考命题形成三大特征:通过立德树人,力促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教考衔接,引导夯实基础提升素养;通过面向未来的改革导向,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2024年的高考命题继续推进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崇尚科学精神 激发探索动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理解和把握高考综合改革和命题改革的核心要旨。

  2024年高考试题通过呈现我国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加强科学实验考查等方式,引导考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引导考生关注科学前沿,参与科学活动,进一步激发考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拓宽考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在科学逐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永不放弃。作文题“抵达未知之境”与上述材料主题相通,激发考生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动力和专注力的培养。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故宫建筑细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古建筑领域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开创了新的阅读材料组合方式,将原文和第5题两则材料共同组成新的非连续性文本,为考生开启多元开放的视角,充分激发考生的阅读潜能和深入思考、寻根究底的科学精神。

  强化高阶思维 提升整合能力

  2024年高考命题更加重视思维品质考查,通过完善试卷结构,减少题量和书写量,增加学生思考时间,促其专注思考、深度思考,从容试错;同时通过多样的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拓展思维考查的空间,强化思辨性思维过程和跨学科思维方式的考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这种创新设计有助于打破学生机械应试的套路,考查学生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引导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和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才。

  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Ⅰ卷在试卷结构调整、题量减少的同时,调整考查策略和情境设计方式,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题”“中档题”,也在考查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能力考查力度的层层递进,加大思维量的考查,并在题目设计中注重统整各个知识板块,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化。如新课标Ⅰ卷第5题将圆柱与圆锥结合,综合考查侧面积、体积计算;第15题至第19题的设计体现“多想少算”的理念,学生如果思维量不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恰当,计算量就会较大,试题充分引导中学教学重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倡导创新融合 涵育核心素养

  2024年高考命题对接学科核心素养,命题注重开放性、综合性设计,破除唯一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过程中践行融合创新,贯通学科知识。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题聚焦当下科技快速发展带来“遇事不决问网络”现象,引出“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话题,为喜欢思考、善于思考的考生打开了广阔思维联想空间,既可基于问题的深浅、多少,分析思考科技带来的变化和后果,更能让对科技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有深入了解的考生思考诸如人类思维能力是否减弱、是否习惯让机器代替思考等更为开放和复杂的问题,从而体现出高考试题对跨学科知识学习和融合的引导。这些综合性题目的设计,考查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试题,倡导运用高阶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跨学科融合分析综合问题,知行合一,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考试题的这种考查方式有助于选拔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精神的人才。

  (作者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鹏程 谢先军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26日第3版

Copyright © 2024 - 2024 cnkty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