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伟大精神激扬大学生爱国强军热情
日期: 2024-07-31 14:21:39

作者:江光亮、朱天星(分别系复旦大学博士后、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均为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斗争中孕育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以史鉴今,推动这些伟大精神深度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为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面向全国(含港澳)232所高校3万余名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在5省10市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这些伟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设计和路径优化。

  以“三个讲清楚”把握重点内容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国家意识、国防观念的完整认知亟须增强。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史国史军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将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国防教育,以其鲜明独特的思政元素涵育时代新人。

  一是讲清楚其生成发展。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孕育了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抗美援朝战争是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生死存亡之战,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捍卫了人民政权、奠定了大国地位,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均是以保家卫国为信念的英雄精神,既有独立属性又互为影响,并且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情感共振与精神支撑,必须在大学生中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二是讲清楚其内涵要义。这些伟大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头可断志不移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壮烈殉国的抗日名将左权,用胸口堵枪眼英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一个又一个用生命抗击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和世界和平的英雄,成为中华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高校应通过教育引导,激发青年大学生更强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深刻感悟民族英雄身上展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

  三是讲清楚其思政元素。这些伟大精神是民族风骨、民族力量、民族血性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彻底斗争性、深厚民族性、突出时代性、鲜明国际性等特质,是独特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如东北抗日联军以少胜多的冰趟子伏击战彰显了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百团大战彰显了英勇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上甘岭战役彰显了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这些伟大斗争、伟大精神可以增强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

  从“四个深度”优化教育路径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路径,使这些伟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国防教育。

  深度“历史还原”强化感动。我们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一是回到历史现场。调查结果显示,73.43%的大学生更喜欢实地参观、红色研学等“沉浸式”体验。因此,开展校地合作,充分利用相关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很有必要。引领青年通过实地参观、观看文字或影像,回到立体、鲜活的历史现场,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高校国防教育优质资源,才能更好地让大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和感受这些伟大精神。二是展演文艺作品。文艺对年轻人具有较强吸引力、影响力。高校可面向青年大学生开设相关文艺影视精品鉴赏通识课,开展相关题材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进校园活动,融爱国教育、军事知识与技能教育于文艺作品中,以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方法引导其践行“强国强军,复兴有我”的使命担当。

  深度“精神诠释”强化认同。我们要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一是深化理论研究。对这些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应结合大学生思想和专业实际加强相关研究,充分阐释其历史背景和当代价值,适当将其融入相关教学考试内容,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二是结合实际深刻诠释。调查显示,63.31%的受访者表示参与的弘扬相关伟大精神活动与自身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我们应该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引导大学生感悟伟大精神、发扬斗争精神,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度“话语转换”强化接受。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更好地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一是将历史话语转换为当代话语。55.04%的受访者表示学校“仅偶尔通过网络渠道宣传”相关伟大精神。当代青年远离革命战争,缺乏对革命历史的切身感受,我们应当用青年乐于接受的当代话语讲好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历史故事。建设精神谱系史料库、教学精品库,加强智能交互、沉浸体验,发挥数字技术对思政教育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增强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二是将学术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彰显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将其作为核心内容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化被动为互动,化独白为对话,以“青言青语”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深度“知行合一”强化践行。我们要设计符合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红色理想。一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此次调研,86.9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参与学校举办的弘扬这些伟大精神的实践活动。高校可开展“爱我国防”大学生演讲、国防知识普及等国防教育活动,结合时事热点和重要历史节点开展红色研学、口述历史记录和老战士及支前模范走访、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青年国防观念,促使大学生实现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二是健全高校相应师资、设备、经费、课时等保障,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拓展“军—地—校—馆”联教联培,为建设国防教育新阵地、融合人才新课堂、交流协作新平台奠定实践基础,为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Copyright © 2024 - 2024 cnkty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