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豆穴位刺激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
日期: 2020-10-22 10:40:53

要:胃肠道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是腹部手术后病人主要面临的健康问题,由于手术时间、麻醉、疼痛等影响因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何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前,常规手术后胃肠道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的胃肠道障碍, 但术后仍有20%~30%的病人存在恶心呕吐、肠麻痹等问题。中医耳豆穴位刺激已普遍应用于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概述了近几年使用耳豆穴位刺激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研究,并总结了耳豆穴位刺激发展与神经之间的联系,以及耳豆对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干预过程中的异同点。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腹部手术,中医;穴位刺激;胃肠道功能

作者简介:陈京(1993-),女,护师,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外科护理。E-mail:1924592249@qq.com

通信作者:琚新梅,(1976-)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海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Hys2018-288

胃肠道功能障碍是腹部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出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延长、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1],胃肠功能得不到恢复,导致不能正常进食,容易引起患者营养不良,伤口愈合时间延长,胃肠黏膜屏障破坏,易出现伤口处裂开流血、肠道堵塞、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已成为临床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术后胃肠道主要治疗方法有:胃肠减压、床旁活动、灌肠、咀嚼口香糖、使用促进消化道恢复的药物、早期经肠营养支持等[3-5]。但仍有20%-30%[6]的患者存在恶心呕吐、肠麻痹等胃肠功能障碍问题。耳豆穴位刺激是中医的一种外治疗法,它方便、经济、简便的优点被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广泛使用,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7]。本文综述了耳豆穴位刺激技术在我国消化道功能恢复领域的现状[8],为临床工作中解决办法提供新思路。

1耳豆穴位刺激

1.1耳豆穴位刺激的发展

耳豆穴位刺激(Ear-acupressure)是根据耳针疗法发展的一种保健方法,具体操作是,在患者耳朵上的相应穴位,准确粘贴带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贴,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强弱,进行揉、捏、按、压,按压后患者耳部会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通过按压耳穴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我国最早将耳穴与脏器联系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医典》。公元前320-220年,耳穴疗法在古埃及、罗马、希腊和地中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9-12]。耳穴疗法的现代系统性研究始于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诺吉尔提出:耳穴的分布像一个倒置的胎儿。此后“胎胚倒耳图”对现代耳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3]

根据经络理论,人的耳朵和12条经络是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根据中国古代《黄帝内经》显示:人体的12条经络都集中在耳朵上,传统的中医疗法耳穴压豆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在古代应用广泛,但大多数耳穴疗法涉及由迷走神经、内分泌部位的穴位相关。中国古代的应用主要通过刺激和增加迷走神经张力来调节心血管、呼吸、胃肠和内分泌系统[14]。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是刺激迷走神经[15]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脉冲传达迷走神经,调节胃肠运动,并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引起胃肠激素的释放,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现代医学表明[16],耳朵上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结,与大脑皮质和内脏密切相关的集群相互关联。耳朵的重点调节能力是双向的。按压耳部的相应部位,可调节兴奋性,刺激丘脑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17-18],提高身体的应激水平,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19]。目前,术后病人胃肠功能的调整,主要在脾脏,胃和小肠相关的穴位点,采用附有磁珠或其他药丸的种子贴于耳上,可增强脾脏和胃肠道活力。疏通经络,促进肠运动,耳豆刺激所在区域的位置,调整内脏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耳豆穴位刺激对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我国采用耳穴压豆辅助治疗的方法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干预,其患者干预后在胃肠道方面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范军臣[20]的研究结果显示:耳穴压豆可以减少胆囊结石手术后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进始时间,同时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伤口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但研究中样本量小且论文质量不高,仍需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验证。朱丹英[21]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初次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伤口液化、感染、炎性肠梗阻、肠粘连及深静脉血栓等)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试验结果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却明显晚于排气时间,因此,该文献试验数据还有待商榷。陆金英[22]等研究对象为大肠癌术后患者,在此次研究中,研究者对术后患者立即进行耳穴压豆,选择两侧耳朵进行耳豆穴位刺激,直至患者排气取下耳豆贴,结果显示耳穴压豆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但有研究显示,单侧耳穴与双侧耳穴按压效果并无明显区别,因此,后续研究中可选择单侧耳穴进行按压。王晓庆[23]研究结果显示:耳穴压豆和有氧运动的结合可以减轻化疗后胃肠肿瘤的疲劳,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改善临床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表明耳穴压豆对自主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调节可很大程度提高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24-25],同时对患者出现的疲劳、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等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2按压穴位的选择

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的经穴是不同的。无论耳豆治疗哪种内脏疾病,阳性反应点都被用作主要的经穴,其次是贲门、神门、三焦、腰、肾及枕点七个穴位中选4个或5个穴位作为主要配穴。史瑞君[27]主要选择内分泌、交感、皮质下、大肠、小肠、胃、脾及其他经穴,促进胃癌手术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孙龙等28]对胃癌患者的各种时间点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进行的讨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选择穴位,主选穴是:神门、交感、大肠、小肠、胃、皮质下等六个穴位。朱丹英[21]在促进结直肠癌术后胃肠恢复的研究中主选:脾、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交感、内分泌、三焦等主要穴位。各研究者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选穴中存在差异,但主要选穴集中在:交感、神门、胃、小肠、大肠等穴。由此可见,目前耳穴压豆的取穴原则主要根据相应部分、穴位功能及临床经验取穴等方式进行穴位的选择。

3耳豆干预时机

耳豆干预的时机是指何时为患者进行耳穴贴压。回顾所阅读文献发现:对胃肠道术后患者采取耳穴按压时间不尽相同。有研究报道:术后2小时进行耳穴贴压,也有研究者选用术后6小时进行耳豆干预,并观察不同时间按压对胃肠道的影响。袁玉华[29]的研究中选采用耳穴压豆及贴敷治疗联合使用对胃癌术后胃肠道及疼痛的影响,结果显示,耳豆联合贴敷治疗对胃肠道有促进作用,但研究者过程中未明确说明何时对患者进行的耳豆干预措施。南楠[30]张兆莉[31]等研究显示,在术后立即为患者进行耳豆穴位按压治疗。叶关娣[32]在所选择的胃癌患者中,在患者全麻清醒后为其进行耳穴埋豆治疗。所有的研究人员都选择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干预。但也有研究者选用术前1天与术后6小时耳豆干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术前1天进行耳豆穴位刺激可更好的促进患者术后排气,其效果比术后进行耳豆穴位刺激明显。这可能与耳穴贴压可适当的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使机体对麻醉有更强的耐受力,能更好的促进患者机体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所以术前1天耳穴贴压比术后干预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着更好的效果。

Copyright © 2025 - 2025 cnkty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