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教育可从感恩、知恩、报恩、念恩四个层面进行,使受教育者感恩动情、知恩于心、报恩重行、念恩化性。通过思想引导、环境熏陶,受教育者形成感恩的心理、强烈的责任、担当的品质、和善的人格。创新感恩教育宜改“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正面教育”和“逆向教育”同时推进,把“强迫教育”和“断奶教育”等措施融入教学管理之中。
关键词:感恩教育;问题;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思政课开展感恩教育理论概述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素养。感恩是中华传统的人格内涵、文化积淀和内心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版)专章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均能联系感恩教育,研究空间和领域非常广阔。当今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践行感恩的状况并不乐观,忘恩负义,虚伪浮躁之风盛行,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二)从思政课角度,结合理论和实践研究感恩教育的文章不少,但有影响、宜操作、出实招、显长效的成果不多,这和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不相称的。(三)一些大学生是非颠倒,“三观”尽毁,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甚嚣尘上,拒绝感恩,抹黑感恩。究其原因,在一些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缺启发少感动、缺激励少激情、时间短效果差等问题。感恩教育要达成目标并落到实处,一定要从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抓起,青年感恩则社会温馨,民族传承有望。高校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努力贯彻落实。(四)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基于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研究感恩教育创新,可使基础理论扎实,事例丰富,观点鲜明,达到求实创新的目的。总之,感恩教育亟待创新,呼唤创新,贵在创新,成于创新。
二、感恩教育中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反思感恩教育问题症结
第一,感恩氛围缺失,家庭教育有责任,但根源在社会。道德教育被遗忘、疏忽,家庭极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原因。孩子认为父母、祖父母的奉献理所当然,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心理。第二,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是感恩意识淡化的主要因素。有些学校,教师评价学生往往只看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品质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提高办学声誉,往往只抓学习和竞赛,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第三,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只关注自我,生活中欺诈现象屡见不鲜层,加之舆论引导乏力,感恩教育空洞,严重限制学生感恩能力的提升。
(二)感恩教育必要性研究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感恩教育是全社会的问题,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又一个“希望工程”,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这项工作仅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重视感恩教育,它是社会和谐的营养剂,应该成为社会的必修课;感恩教育需要补课,让人们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三)感恩教育途径、方法研究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理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感恩、知恩、报恩、念恩教育,使学生感恩动情、知恩于心、报恩重行、念恩化性。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其他教育者是主导。感恩需要教育引导、环境影响、化性修为,使受教育者形成感恩的品质、心态和责任。(四)感恩教育和实践的关系研究结合“感恩教育”专题教学内容,安徽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常年在思政课实践环节开展写“一封家书”、“给妈妈洗脚”、去肥西县桃花镇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去舒城县棠树乡敬老院送温暖献爱心等校内外感恩活动。通过实践,深化对感恩理论的学习,他们还通过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一步步丰富和提升实践水平。
三、努力创新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感恩教育途径创新思考
第一,从思想教育入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譬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第二,融入教学管理。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认知层面点拨学生知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报恩,从素养层面培育学生念恩化性。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报效国家。第三,搭建教育载体。人人感恩人人真,事事温馨时时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活动中,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等。
(二)感恩教育方法创新思考
第一,改“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以往的感恩教育中,教师启发,学生说出感动的人和事。现在,“教师讲,学生听”宜改为“教师讲,学生做”,直至“学生讲,大家做,现在做”。学生设计感恩场景,明白地说出为什么感恩,接下来,毫不迟疑地报答恩情。此法加强体验,增加直观,加深理解,增强效果,使感恩发自内心,而不是做样子。第二,“正面教育”和“逆向教育”同时推进。“逆向教育”即“逆向思维教育”,《勉谕儿辈》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奢入俭”即“逆向思维教育”。过去的忆苦思甜就是按“逆向教育”路数对青年进行教育,让他们知晓、感受老一辈吃的苦受的难,珍惜当下的幸福。第三,把“强迫教育”和“断奶教育”融入日常管理。何谓“强迫教育”?举例说,为了保证学生睡眠,宿舍断网断电。为了宿舍安全,没收大功率电器。没有强迫,就没有第二天上课精神饱满。没有强迫,就可能造成安全重大隐患。如果学生理解校方良苦用心,就会配合学校,感恩学校。何谓“断奶教育”?如暑期家里不给钱,学生尝试打工挣钱。再如尝试一百元钱在城市生活一星期等,通过“断奶教育”,增加吃苦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穷孩子早当家”、“自古英雄多磨难”、“人生两杯水,一杯苦水一杯甜水”蕴含的深刻哲理,感恩传授人生经验、激励他们成才成长的师长们。
(三)感恩教育作用创新思考
第一,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荣辱观、价值观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第二,感恩教育有利于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爱,情同手足。拥有感恩的心,学生才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才会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刻苦学习,全面提高综合能力,适应未来的需要。感恩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培养道德自律的学生,同时可以促进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第三,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群体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升情商。在感恩教育的背景下,可以有效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情感。[3]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总之,感恩教育能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文明美好社会的建立。
四、结语
成长,因为恩情滋润;真心,因为感恩而实存。心怀感激,美好明天,纯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