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日期: 2020-11-04 11:29:03

摘要:从高等学校的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出发,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高校受助贫困学生知恩图报、爱国爱党、诚实守信等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子曰:人有五伦、五常、八德。感恩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核,其思想内涵包括忠于祖国、敬畏祖先、孝敬父母、尊长爱幼、敬师重友、珍惜自然、感恩社会等等。弘扬感恩意识就是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思想深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进而使博爱之心广泛传播,正能量得到纵深传递。当今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现象,导致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深入分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精神冲击的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普遍缺失,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感恩意识也同样亟待加强。当代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为:1)不知恩。对家庭亲情的漠视,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对朋友友情的漠视,是自私行为的表现;对社会恩情的漠视,是毫无感恩之心,漠视他人恩情,理所当然的享受帮助的表现。2)不感恩。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受资助后并没有报恩的行动。3)不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受助的学生理应对社会及资助者做出力所能及的回报。但是其中不乏缺乏社会责任感,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其负面影响广而深远,如何避免高校贫困生成为高学历低情商的人,值得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思考。

2高校贫困资助工作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构成的主体,高校贫困生收到了社会的帮助、学校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同学的友爱等,应学会感恩,然而,部分贫困生不知感恩,他们不懂回报,受到恩惠不言谢,受之泰然。在培育之恩方面,不热爱母校、不尊重老师,学生只关心个人前途与发展,反把学校、老师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养育之恩方面,有的贫困生不知感恩父母,反而责备父母没有提供更好的生活,孝为立德之本,不孝敬父母,也难以关爱他人,关心集体,进而很难做出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情。如今,社会环境对人格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生态意识淡化,都是缺乏感恩意识的重要表现。只有懂得爱别人,才会珍惜自己,善待他人,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有了感恩之心,才会更加努力的回报社会、学校、父母对自己的培养,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才会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感恩意识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2.2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影响

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对未来学生发展及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感恩教育常态化,感恩意识习惯化,不仅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是一项长期而间接地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课题。

3培养高职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3.1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原则

3.1.1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就是要对此优良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界的物质文明和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大多数家庭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用在了物质发展上,忽略了对子女开展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过快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当代青年学生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逐渐的凸显出来,其中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只有认真了解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研究其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古今感恩教育的成功经验。立足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念、新的特点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教育需求,实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方法,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寻求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提出新理论。长期系统地培养贫困学生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3.1.2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感恩教育需要主、客体双方共同参与。因此,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贫困生在接受感恩教育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感恩这一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有意识地注意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同时会养自私自利的思想,往往会有很强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作为直面这部分学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每名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过程中,帮助贫困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向贫困生灌输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耐心的纠正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教育,从而促使其树立感恩意识。3.1.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感恩教育是有着丰富内涵的。要想使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运用典型事例作为主要素材,以传统文化理论作为教育理念,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环节中不断融入感恩教育题材,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意识。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特别是贫困学生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宣传活动,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仪式、敬老助残活动、支援西部建设活动等等,让学生参与进来,特别是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作为受益主体参与进来,现身说教,从中体会并感悟那些伦理道德理论知识的深刻内涵,实现“理论内化”和“行动外化”之间的统一及融合,才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3.2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3.2.1继承传统道德,挖掘感恩资源。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忠、孝、义都是在进行感恩教育,忠即报君恩、孝即报亲恩、义即报友恩,三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积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道德要求更是深入人心。因此,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俱进,将传统道德文化与弘扬时代新精神相结合,以人为本,积极引导贫困生学习和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对贫困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使其反观自身,自觉意识并改正不知恩的行为,多给予大学生心理关爱和生活支持,树立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暂时的贫困,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国家及个人,这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3.2.2培养家庭环境,发挥教育作用。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氛围、家庭生活环境的好坏对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树立感恩仪式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及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转变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贫困生对家庭的责任感,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双管齐下,不断增强贫困生对父母、家庭的责任感。3.2.3注重学院培养,建立长效机制。学校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其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落实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培养的重要环节,经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及家庭感恩教育的熏陶,学校需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了解、体会并记住回报于人,唤醒他们感恩之心,学会回馈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尊重他人,营造富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进而在走向社会之时,带入今后的工作、生活之中。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感恩教育实施的科学性。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给学生带来榜样作用,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点拨学生识恩、知恩。第二,通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开设感恩教育的课程,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范例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逐步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人格塑造中,引导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第三,利用多种校园活动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需要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并引导其注意到感恩意识对一个优秀团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通过制度建设、舆论宣传、系列活动等多维度共同努力,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强其自我感恩意识,培养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在生活中,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在学习中,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爱岗敬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培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胸怀祖国,奉献社会,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根植到内心深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回报,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之一。接受恩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应学会感恩,常识感恩之理、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受助不知回报,贷款不想偿还,就是缺乏了做人的明理和诚信,是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常怀感恩之心,诚信地履行义务,并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感恩让施恩的人幸福,同时自己也感受幸福,这才是一名自尊、自立、自强的大学生应有的表现。

Copyright © 2024 - 2024 cnkty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