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刻阐释了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并对高校大学生的感恩和高校感恩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关键点和落脚点,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了路径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6号文件指出了“感恩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要重视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目前高校很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对教师、学校、国家和社会缺乏感激之情,自我意识膨胀,认为取得的成绩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这与家庭教育,社会思潮以及独生子女等诸多因素相关。很多中小学生比较重视感恩教育,但是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一般,没有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
一感恩的内涵
“感恩”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情感,是一个人以充满善意的心态待人接物的心理条件。高良在《中国传统感恩意识的伦理学分析》中表述:“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它物和它事对自己所施的恩惠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要求是内在的,并非外在的强加。感恩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大学生在感恩意识的基础上萌生感恩情,进而做出表达感恩的行为,感恩教师,感恩学校,并在感恩的正向循环中体验到美好的情感,将感恩的心内化为个人的优秀品质,走入社会也会带着感恩的心情回馈国家和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2]。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古训表达的都是感恩之情和感恩之心。我国近现代史上对日本战犯的感恩教育更是有力的证明了感恩教育意义非凡。1956年6月21日,我国对300名罪行较轻的日本战犯宣布“免于起诉,即行释放。”时,等候在台下的日本战犯全都痛哭流涕。外国记者评论到“不可思议的一幕,这些战争魔鬼,经过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改造,竟然能够主动认罪,是中国人创造了奇迹。”中国人以德报怨的做法终于唤醒了这些日本战犯久违的良知,他们开始冷静地反省战争的苦难,并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犯下的累累罪行。这些日本战犯对自己过去的做法悔恨不已。被释放回国的日本战犯十分感恩中国,他们回国之后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宽恕中唤醒了日本战犯的感恩意识,进而对他们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3]。感恩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心理,感恩的个体拥有更多积极情绪,更多希望,产生消极情绪的几率降低。感恩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通过引导和教育加以培养。谢纳泽(2007)论述了感恩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指促进大学生形成感恩意识的教育,它的本质任务就是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鼓励大学生以感恩的心态对他人,对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感恩和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讲我们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大学生感恩意识相对缺乏,高校的感恩教育相对重视不足,导致高校大学生形成了淡漠的心理。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感恩行为较少
1.受资助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资助的来源是什么,并且从未想过对给予的资助组织和人表达感恩之情,部分受助学生在获取资助时,存在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有同学与其他高校攀比资助金额的多少,产生抱怨情绪。高校还存在着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拒绝还贷款的现象。种种行为的背后都是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2.学生干部缺乏感恩意识。很多大学生干部缺乏感恩意识,不能以身示范感恩教师,反而会各种抱怨教师的行为,还有的学生干部以学生活动为由公然在课堂上进进出出,接打电话,甚至出现多次翘课等行为,这些都是对教师劳动成果不够尊重的表现,追究其根源是学生干部缺乏感恩之心。我们在文化中育人,在活动中育人,我们育了一批有能力的学生干部,可是学生干部感谢的仅仅是培养他的辅导员,他们没有越过辅导员看到给他们提供平台的学校,他们没有越过学校看到给他们提供资源的政府组织,更没有越过政府组织看到给他们提供和平年代和各种支撑的党和国家,因此对学校、党和国家以及社会都缺乏感恩意识[4]。3.心理问题频发是也是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之一。部分大学生对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已经习惯,在处理宿舍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不懂得宽容和谅解他人,缺乏换位思考和感恩的意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个人情绪困扰,进而导致抑郁等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有的大学生还出现了漠视生命,想要通过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除痛苦,其实深层次的心理可能存在缺乏对生命的感恩,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郝大勇在《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存在“自杀、犯罪、过度消费、虐待动物等”是缺乏感恩的行为表现。4.大学生缺乏感恩行为。在日常行为上,大学生不注意保护环境和爱护公共财产,不随手关灯,关水等行为。在经济消费上,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等都是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在学习表现上,没有因为接受资助而努力学习回报社会,没有认真学习,成长成材,以报效祖国。
(二)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各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访谈中发现,很多高校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几乎没有,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少,并且未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1.高校缺乏对感恩教育的顶层设计。感恩教育不能量化,效果不能立即显现,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很多在高校第一课堂几乎不涉及,部分高校第二课堂也未纳入必须完成的模块。部分高校将感恩教育下放到基层,在基层忙碌的过程中很多已经被省略。2.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形式落后。部分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总是以提要求的方式开展,要么要求撰写感恩论文,要么要求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受助学生的社会价值感和自我尊严感被弱化。感恩教育还停留在写感恩征文等形式中,形式落后,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3.感恩教育主体错位,感恩行为平台载体少,文化氛围不浓。感恩教育以开展讲座等形式开展,其主体是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未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效果自然不会太好。高校未给大学生提供表达感恩的平台和载体,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在哪里,如何表达感恩。高校感恩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
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
感恩教育是开启智慧的教育,我们已经习惯于知识教育,知识是可以测量和评估的,而智慧是比较难以衡量的,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似乎没有标尺,因此很难量化考核。感恩教育的路径要解决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在感恩的过程中把握关键环节,促进感恩教育效果的显现。
(一)感恩教育应该从唤醒教育开始
感恩教育如果以灌输回馈责任的方式来告知大学生感恩是你的责任和义务,在培养责任感的同时也会给被教育者叠加压力,压力下往往会限制大学生的自发性感恩。感恩教育如果是引导大学生去体验感恩所带来的心理体验,提升自我幸福感和价值感,则是能温暖心灵和培养幸福的情感,也就是能促使一个人的内心自动自发地通过感恩的情绪或是行动来获取幸福的感受。因此,感恩教育应该是以感性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的以切身感受的形式来感知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大学生感知来自快乐、收获、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体验即拥有,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感知世间万物的美好和体验万千情绪始终保持积极心态的教育。发现美好,欣赏美好,体验伤痛,感激伤害,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这应该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二)感恩教育的关键点
1.感恩教育应是大学生入学第一课。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内容的吸引力和目标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很好地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在人文关怀和主体实践中成长,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品德修养,实现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感恩教育,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感恩教育应该放在其他教育开始之前,原因有:一是感恩是人很重要的情感特质,懂得感恩的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真正尊重教师,尊重老师的学生才能认可教师教授的东西。二是感恩是社会责任感的发起地,懂得感恩父母,懂得感恩教师,懂得感恩组织,进而懂得感恩社会,感恩社会才能自发自愿的回报社会。三是感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大学要培养的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是感恩自己的人,是真正理清了我们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的人,他们理解了人民即是千千万万个自己[5]。2.培育大学生感恩记录点滴小事。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感恩的触发点。麦卡洛和埃蒙斯是两位专门研究感恩大师,他们设计了“感恩测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大学生的感恩程度和触发点。感恩教育不是在西方感恩节这一天做些形式化的活动,而是要真正培育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感恩的人充满阳光,睡眠质量较好。感恩记录一是每天睡觉回想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带着美好的情绪入眠,提升睡眠质量的同时也会拥有积极情绪。感恩记录二是坚持每周记录下令自己感动的事,会让自己的世界充满阳光。通过长时间的感恩记录练习,他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待人和处事的态度都变得积极了,即便没有报酬也更愿意关心他人,更愿意帮助他人,因为帮助别人能让自己体会到快乐和幸福。因此感恩教育要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引导大学生做好感恩记录,并且形成习惯。3.感恩教育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时,充分利用我国的节日,如国庆、建军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和校庆等节日开展相关的纪念日表达感恩活动。开展写一封信,感恩回忆伴我行征文,我最想对您说的一句话等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平台,抒发感恩之情。因地,校友捐赠的雕塑和展品等是校园文化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会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用心设计的校园环境在感恩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人,感恩教育面临的是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在网络阵地的时间要多于现实世界的时间,要因势而动的占领他们网络思想阵地,把感恩教育扩展到新媒体中。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记录和展示更能博得大学生的青睐。在网络设置感恩墙,推行感恩点滴小事互动等活动,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做到了感恩教育的因时因地和因人而异才能是的感恩教育显现实效。
(三)感恩教育的落脚点在为人民服务
我们不断强调大局观,一个在人格架构底层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的人是很难有大局观的。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最直接的体现,如学生干部没有意识到要感恩为他们提供平台的学校,没有意识到要感恩为自己锻炼能力提供助力的普通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即使将来被委以重任,也很难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和教育,又怎么能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五结语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重要时期。仅仅为形成感恩的意识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感恩的教育要实实在在的落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仅仅是拍拍照,写写总结,而是切实为老百姓提供帮助,并在被帮助者回馈的感恩中让大学生体会到帮助的快乐,体会到被感恩的幸福,进而主动付出,心存感恩。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活动,让学生以知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科普不同于社会实践,微媒体时代的科普可以是一篇专业科普文章的编辑扩散,也可以是在实地到现场的互动交流,这是一个主动付出的过程。科普活动要在社会实践做好的基础而上开展,是增加大学生感恩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